你怎么还不唱啊?!

如何一句话惹怒指弹党?


——“都弹了这么久了,你怎么还不开始唱啊?”


见血封喉。


你怎么还不唱啊?!


前面的吉他弹唱用《海阔天空》暖起整场,台下聚起大片的观众跟着应和,热的泪,盈了眶。


接着,你上场了,弹个中川砂仁,或者押尾吧,击了个弦,一半的人走了;打了个板,又走了四分之一;最后奏出个泛音,那个余音袅袅哟,睁眼一看,台下只剩下两三个了——还在耐心地等你开口唱呢。


指弹党的郁闷,莫过于此。


明明是装逼利器,偏偏他人不懂。


为什么?


哥们学的明明是指弹,为什么周围的人偏偏要哥们唱歌?


为什么大家口中的“来一段”就是唱一段,就不能安安静静地听我们弹吗!?


你怎么还不唱啊?!


指弹党通常会把无人倾听的原因归结给国人约等于零的音乐教育。


感谢学校当年为了升学率,把音乐课统统贡献给了语数英化物生的老师们,造就了今日连指弹为何物都不知道的大众。


“弹吉他就是给唱歌伴奏的。”


这就是他们所能了解到的有关吉他的全部。


你怎么还不唱啊?!


表面上,他们也听了不少音乐,对音乐也该形成一定的审美才是。


但事实上,他们什么音乐都没有听到,歌词是他们唯一能够抓住的东西,就好像诗朗诵,配背景音乐,才会更动人。


他们甚至不在意你到底用的是什么乐器。是吉他?还是琵琶?这都无所谓,对他们来说,都只是为歌词锦上添花的道具罢了。


你怎么还不唱啊?!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喜欢在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戴上耳机听音乐,这样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


但这对音乐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却很难行得通,因为这反而会使他们的精力分散(除非是已经烂熟于心的曲子)。


其原因就在于,后者会情不自禁地被音乐当中音符的安排、节奏的缓急、编配的方式等等花式吸引;而前者与音乐则是完全隔绝的,他们不会从音乐中获取任何信息,音乐就是一层隔绝噪音的屏障,仅此而已。


所以面对那些听不到的人,就算弹得再好听,你的音乐也只是人耳无法接收的超声波。既然如此,何必既为难他人,又为难自己?


你怎么还不唱啊?!


系统的学习,能够增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过,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从最基本的听觉感受开始,简单的旋律,到复杂的节奏、编曲,我们在不断积累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中,构建对音乐的想象。


学习乐理,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辨认每一组不同的音符和节奏的组合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在大脑艰难地形成新的神经元通路,直到这条通路畅通无阻,也就是我们完全习惯为止。


表现到音乐审美上,从一开始的新鲜,到听起来感觉都一样,到厌倦,再到不自觉地寻找更富于变化的音乐风格,甚至到自己创造音乐。


基础音乐教育极为普及的欧美和日本,就是这样不断地丰富和领先着音乐文化。


比音乐教育更进一步的是,他们的大多数人都从小浸润在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之中,就像一粒种子埋到了音乐元素肥沃的土壤里。


所以音乐之于他们,更为浑然天成,他们对纯音乐的理解能力,比我们高得多,指弹的受众当然也比我们广泛得多,令当下的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你怎么还不唱啊?!


然而,即使他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像吃饭喝水一样普及,占据他们各大榜单的,也还是和国内一样,是再通俗不过的流行歌曲。


billboard排行榜

你怎么还不唱啊?!



无可否认,人数的绝对优势,决定了大众就是更喜欢听人唱,而不是听你吉他弹的现实。在这个层面上,无关各国人民的音乐素养。


你怎么还不唱啊?!


指弹不论在热爱它的人眼里有多么特殊,它都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们更喜欢听弹唱,还是更喜欢听指弹,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人声演唱与纯音乐的PK


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音乐,当不伴随演唱或歌词时,是一种完全抽象的艺术形式。


漂浮于空中的小提琴声和雷鸣般的鼓声可以不借助任何直接的表现,将听众送到某一想象的情景中。听众可以自由放飞他们的思绪,对音乐的含义做个人化的解读。如果听众被感动,那一定是因为作曲家能以激发这种反应的方式安排了音符。”


在威尔的描述中,音乐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然而,正是音乐这种完全抽象的形式,使得它比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还要令人难以理解。


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

用绘画的视觉效果表现音乐

从而开创现代抽象主义画派

下面这幅《印象3》为对无调性音乐会的回应

你怎么还不唱啊?!


毕竟,音乐看不见,也摸不到,甚至无法用语言进行具象的描述。人的想象要建立在这种完全抽象的感受上,即使受过训练,即使打小就无意识地接触,也仍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是加上歌词呢?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们通过语言,立刻就能在脑内模拟歌词描述的情境,然后建立情感共鸣,判断这歌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好听还是不好听。


这其中要用到的脑力,可比听纯音乐轻松太多了。


大脑生来爱偷懒啊。


对音乐基础本就薄弱的国内听众来说,不受这样的本能驱使,就更难了。


演奏的本意,是能够让听众放飞思绪和自由解读。但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听众什么都没有解读到


所以,请深爱指弹的你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即使观众席上坐满了来听指弹的人,他们搞不好心里隐隐约约的。也还是期待你能唱两句。


从头到尾一句都不唱,他们也会惊叹,会感动,会欣赏。但你要唱两句,可能现场就炸了。


你怎么还不唱啊?!


我们再来看指弹本身。


由于音乐的不可捉摸,很多时候观众之所以感动,是依靠了作曲家对音符的高水准安排,和演奏家的高水平演奏,将观众拉到了“能听见”的程度。


指弹常有,而好的指弹曲不常有。好的指弹曲常有,而好的演奏者不常有。不是所有人都是生来就认识音乐的Tommy Emmanuel,而他的受众也仅限于喜爱指弹和吉他音乐的群体罢了。


何况,指弹作为一种进阶的演奏技法,实在是太难了。而任何演奏技巧,又都是为更好地表现音乐服务。


音乐有多少种风格?音符有多少种变化?栽在里面,就是穷其一生的事。


当然这也不只是指弹的局限性,是所有乐器的局限性。学乐器又花钱又花时间又花精力,能学的就已经是少数人,够坚持下来的,就更是少数人。不然的话,如今满大街的就不是KTV,而是练琴房了。


相比起来,唱歌简直再容易不过:张嘴就来,闭嘴就完。


这个时候,指弹党的郁闷,都显得有点多余:


我只是让你简单来一首而已,谁知道你非要装我不懂的逼呢?


你怎么还不唱啊?!


总而言之,大家为什么会问出:“你怎么还不唱呢?”这样的灵魂拷问?


其实就是成本太高了而已。


学的成本太高了,听懂的成本也太高了。


与其在心里剑拔弩张,不如想开点,和和气气地弹几首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歌曲,子曾经曰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除非你要面对的是以死相逼,不然,世界这么大,网络这么宽,一定有人和你一样,听得懂手里弹的是什么。


当初学音乐的目的,是因为音乐能让自己开心。现在学会了音乐,就把开心带给别人吧。


你怎么还不唱啊?!

如果你因弹不出听众想要的歌曲而窘迫,忍不住想将无知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那么不妨问问自己:


为什么比指弹容易得多的弹唱,你居然还不会?


你喜欢的究竟是音乐,还是技巧带给你的虚荣?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与听众之间唯一的区别,不过就是手里多了把吉他。

本文标题:你怎么还不唱啊?!

本文地址:http://www.ikubo.cc/newswork/depth/07141109.html

最新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