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本文来源:公众号“指弹吉他 ”;作者:谢锦达)



吉他教育 | 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我见过很多关于这类话题的讨论,大都主观或客观地,阐述国内外的吉他教学差异,甚至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差异。也并非崇洋抑内,更多人的起点可能是希望通过对比,引发我们的思考,择其优,善其身。这是没有错的,有对比、有差异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的短板。今天我们也来谈谈“吉他教育”。


我想先讲讲历史,讲讲吉他的发展史。要知道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一面镜子,但文化的发展并非是与前两者亦步亦趋的。而了解历史,才能客观地看待。


近代,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振兴了吉他这一门乐器。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塞戈维亚(图片来自网络)


1893年安德列斯·塞戈维亚出生,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吉他的声音深深吸引。由于家庭的反对,塞戈维亚没有办法拜师学艺,而是通过坚持不懈的自学、顽强的毅力,开启了他的吉他生涯。为此,塞戈维亚曾说:“我既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的学生。”


在自学过程中,塞戈维亚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弹奏技巧:同时使用指尖与指甲拨动琴弦,以此使吉他获得了广阔的音色。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塞戈维亚(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拨弦方法,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


塞尔维亚一开始就表现出的极高艺术天分,为此一位西班牙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曾劝他改学小提琴,并保证他能一举成名。但是塞戈维亚说,


小提琴在历史上也曾经为人漠视,而正是由于一些小提琴大师的不懈努力小提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我也要努力使吉他获得应有的地位。


也正是由于塞尔维亚到多国进行巡演,他国的音乐家才开始注意吉他这门乐器,吉他独奏曲、协奏曲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塞戈维亚(图片来自网络)


据塞戈维亚的儿子卡洛斯说,对塞戈维亚而言,没有一场音乐会比得上他1924年在巴黎的首演。


他觉得那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巴黎是国际音乐的中心,音乐会的观众中有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我父亲演奏完他自己改编的巴赫《恰空舞曲》后,那些人对吉他这件乐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首曲子的吉他版本也因此而闻名于世。那场巴黎的音乐会为我父亲开拓出了新的音乐版图。


塞戈维亚《恰空》试听链接


接下来,他将脚步迈向其他大洲,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乱了他走向国际的步伐。后来他把目光转向了亚洲,日本、中国,还有当时的苏联。1929年的时候,塞戈维亚到亚洲巡演的时候,中国在干嘛?内战、经济大萧条,这时候国家发展文化的能力是很弱的。所以当塞戈维亚想要在中国演出的时候,层层受阻,当局没有能力让他在中国举办演奏会。之后,塞戈维亚赴日本公演,对日本的吉他音乐发展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塞戈维亚(图片来自网络)


国外的演奏家已经在做吉他的世界巡演,我们还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为温饱奔波、为实现改革开放而努力奋斗。我们生在这个新的时代,是不能去埋怨先人给我们创造的大环境的,也是因为有先人的革命斗争,才有我们这个新的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使命,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模仿都不会晚。我们已经落后数十年,改革开放后,又接受了具体的信息冲击,我们刚开始发育,他们已经带了好的作品过来,文化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的吉他的发育是畸形的,但不会一直畸形。中国人从来不缺勤奋、不缺毅力,现在缺方法、缺问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涉及“教育”的讨论,本质上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大方面讲,我们现在谈的这些教育现状可能都是体制下产生的后教育问题。其中还包括从教者教育观的扭曲,受教者受育意识的残缺,以及旁观者的一孔之见。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大方面,把国内的“教育”同国外的“教育”作对比。只不过现在我们把这个“教育”,具体到“吉他”上。


今天不谈“体制”,就谈这三种角色:从教者、受教者、旁观者。




「教育的执行人——从教者」



教学理念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先是一名教师,而后才是一名吉他教师;先是教育,而后才是吉他教育。


传道便是要传之以观念,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个是教育的基础,第一要务;授业呢,便是要授以学生师之所学;解惑,当学生面临未知事物时,我们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迷惑。


光是这三个还不够,能够授以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才是我们当代教育的重心,很简单的说法就是“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国内目前的吉他教师群体,大多是非师范类、非音乐专业类出身,所以若要论专业化水平可能没有那么高。但艺术发展的形式不会局限于此,早期没有音乐学院的时候,我们立足自身,创造音乐,分享、学习音乐,那是音乐最初始最为纯粹的状态,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热爱音乐、不问出处,致力于推广吉他教学的人在努力,国内的吉他教育市场才初现雏形,所以这一部分力量是不可代替的。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我鼓励广大热爱音乐、热爱吉他有使命担当的人去投身教育,但同时我也希望你们鞭策下自己,成为一名教育者后,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时有人会说了,我们又不是什么大家、学者,谈什么教育理念?其实没那么复杂,不管是什么教育,都要有教育理念,不然就不称其是教育,而是不完全的产品。没有成型的教育观去指导教育实践,其实践结果也是残缺不全的。


我们当代国内的教育理念指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等比较官方的说法,但这里我所谈的教育理念并非是让我们成为什么集大成者。你可以不用向塞戈维亚大师那样,以言传身教为己任,但是作为一个从教者,你是不是应该在自己的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而形成对应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你的教学手段、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等等,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获知。教育理念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它能让你在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状态。但如果你不去思考、整合这些教学经验,是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的。这一点,学院里的老师做的功课的比较多,也是我们备课的一个流程。



教学使命


有了明确的教育理念,我们还需要明确具体的教育使命。教育是有使命的,没有使命感的从教者是不是都在耍流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使命。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周国平论教育》(图片来自网络)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吉他教师,虽然和学校编制里的教师多有差别,但既然你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不要试图抛开这些东西,不要有意无意地淡化自己的教学责任。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先有思想。要知道,你们手上的学子承载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你们手上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是会传播扩散开的。国内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产生巨大差异。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那大可不必如此。但不论何种原因,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应该担起一名从教者应该有的使命担当。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这也属于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范畴。



教学内容


“三人行,必有我师”,旨在虚心求教、互相学习,所以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吉他教师,宁缺毋滥。我们现代的教育体制对老师的能力是有要求的,对教学内容是有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教学思路的不完善,可能是国内吉他教学目前所碰到的最大问题了。所普及的教学质量偏低,问题是存在于多方面的,也因为基数之大,调整起来很难。但很明显,我们是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也在积极地调整、回应。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教学内容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变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不是所有的吉他学员都想弹得那么专业。但一旦我们的教师群体,把这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无底线地下调,只为了满足教学的便利和学生简单的需求,那我们的吉他教学就容易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


53231323”的教法应运而生,但归根结底,老师是可以去引导学生发现不一样的东西的。学生到了一定的程度,学会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的需求是会发生变化的。据我了解国外也有“53231323”教法,这教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使它变得有意义也是作为吉他老师的你能成就的,变得没有意义也是你成就的。所以,希望吉他老师们,在使用教学手段进行类似的简易教学时,也能考量好自身的教学目的——我为什么教这个内容?




「自主学习的主体——受教者」



学习的动机、初心


动机是会发生变化的,同我们的需求一起发生变化,和自身有关系,和引导者有关系,和身边的人事物有关系。


动机可能会是什么呢?被吉他音色吸引,它很有魅力,想借以抒发情感;觉得吉他这门乐器投资会比较少;它易上手、见效快;听到他人的演奏蠢蠢欲动;学个乐器慰以寂寥……你深受指弹魅力想一展拳脚,而我仅仅只需要几个和弦去抒发我此刻的不安与躁动……这些都是允许的啊,没有高低之分。把握好了,你是在“学习”;没把握住,那叫“悲壮地成长”!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吉他,你的动机和初衷是什么,找得回来你就能前进。这两年的热词“不忘初心”,有多少人是没有“初心”的,有多少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遗失的“初心”喊着不忘初心。   


身处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学院,面对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却无动于衷,上课该是玩手机还是玩手机,过着很多大学生该有的生活,这个人群是很常见的。和学府的深浅无关,和个人对音乐的热忱有关、对待学习的态度有关。


大家学习吉他的动机不一——简单或复杂,沉静亦或奔放。我希望,大家在每个学习的阶段,都能找到自身的定位,不要让这份音乐的悸动在人云亦云的噪声中磨灭。慢慢地,像我们发展乐句的动机一样,发展学习的动机。



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我们向来是缺的,而且缺得很合理。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爱因斯坦(图片来自网络)


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的能力称为人的内在自由,并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这个“内在自由”的培养离不开刚才我们说的动机,不管是学习吉他、学习钢琴、学习什么,都不要试图抛开“学习”的本质


那么这个能力怎么培养、如何提高?本质上要先学会思考。我们在接触到新的信息时,常会不由自主地用大脑中已知的概念去匹配它,用“已知”去解读“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在学习上,这个潜意识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也成为了枷锁。    


在国内指弹的发展阶段、萌芽初期,我们受到了国外相对成熟的体系、音乐作品的冲击,有的人得益后发展很好,也有很多人是乐不思蜀的。我也发现了这个人群——把大量的信息存储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永远都不会去碰这些资源,那一刻他对拥有这份资源的自豪远胜于他对这个资源本身的渴求和能够给他带来的无限创造。


我们当下的网络教学,数字教学逐渐普及,在百度搜索“吉他教学”,同样能出现数百万个词条;朋友圈、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吉他教学”资源目不给视;新生代的演奏家让我们眼花缭乱。面对这么多的吉他教学资源,怎能不为如何“学习”而思考。也正是因为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辨别、排序这些信息,才显得更为重要。


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的啊,不是主宰,也不是臣服。处理好了,你就能脱颖而出、高效学习;反之,便是无从下手,东拼西凑。这不是教育的不充分了,而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能力不够重视。你如果想走得远些,便需要去思考这些问题;浅尝辄止,则昙花一现。所以望广大热爱吉他、学习吉他的人清楚,老师能给的永远只是一部分,你要立足自身条件,去思考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慎独、慎思、慎行也。




「理应先是旁观者」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旁观者是没有什么具体定位的,他们虽然也生长在这个舞台,但却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不管是从教者,还是受教者,最早都是一名旁观者。


那么旁观者的范围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我要界定成旁观者?只要你认识吉他,知道这个乐器的存在,你就是旁观者。不管你有没有具体消费,你都是这个市场的组成部分,因为你已经花费了你的时间知道了这个乐器。这个是宏观上的旁观者,具象的旁观者指的是对吉他这个乐器有想法、有行为的人。这一部分的人我想单独讲讲,因为你们不仅构成这市场的主体,还决定了市场走向。


我之前所讲的塞戈维亚大师想要在中国开展演出,但当时的国情是不允许的,音乐再好,都没有机会进你的耳朵。我们国内的吉他发展,离不开广大的消费者的支持。作为消费者,我渴望听到符合我审美的歌曲,我渴望弹到音色优异的吉他,这是我们市场发展的动力之一。


有些人说,我们中国人的听觉审美和外国人很不一样,甚至是听流行歌的和听爵士乐的听众都要做个区分。我想说的是,听你自己的让别人去说。音乐本身没有国界、没有风格划分,好的作品,我们去承认它的时候,是作为人而骄傲的。指弹里面“中国风”和“日系”诸如此类的表述,虽是人为划分,但我们旨在通过归纳法,去完善这一部分的音乐,让音乐富有民族和地域的特点。那本身有差异吗,没有差异,都是音乐。在一个音乐作品面前,人人都是旁观者,我们只参与了这首歌的听觉、视觉消费。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旁观者的人文需求会决定市场的走向,我们请谁来演出,同谁合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决策者对这些知识、音乐专利进行了垄断,那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一种很大的阻碍,这类旁观者也会潜移默化地让我们的从教者去改变教学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市场导向使然。


关于“中国风”,我们是有给它正名的,是什么,是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成果。创作的过程,是属于我们的;得到的结果,是全世界的。


指弹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也是事物发展里面的一个基本特征——螺旋式上升。既要肯定吉他在中国的发展,也要用辩证法、联系观去看待我们吉他的发展、音乐的发展。辩证法要求我们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联系观联系什么,20世纪初我们还在为民族独立奋斗的时候别人已经在进行世界巡演,这就是要联系的内容之一。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塞戈维亚(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旁观者,要给中国的吉他发展足够时间和空间,这就是旁观者的任务。如果你认为国内的吉他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又不肯投身为之建设,那还请口下留情。我们的看客、听客向来是不缺的,缺的是实干家、建设者。

 

我们前面讲的教育理念、教育使命,很多人是不承认这个东西的。这时候你的定位虽然是一名教师,但是你已经抽身出来成为一名旁观者了,因为你在逃避的同时给了自己合理的理由——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我没那么多追求。那你的身份应该是什么,舞台上扮演“教师”的人,并非真正的教师。同样的,你认识到吉他的存在不被重视,或不够被重视,想尽己所能去给大家介绍这门乐器,那你和塞戈维亚大师是一样的,你从旁观者转化成了从教者,是实践的人;你从教的同时还是旁观者,但却有了使命担当。


从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大家更清楚了。我有需求,我就能从一名老师转化成一名学生。我在授人以渔的时候我同样渴望自己精益求精,有需求、不满足,这就是我们向上的动力。


就好像我们在音乐里想用一些不和谐音构成一段旋律的时候,音乐很难得到解决,我也想用自身残缺的意志去实现自身精神和物质上的升华,具体就会呈现在我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上。


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是作为从教者、受教者,还是旁观者,都有我们可以拿捏的东西。

 

 我对我们的吉他发展是很有信心的。什么时候发展都不会晚,发展的同时,也要允许一部分的吉他手先“富起来”,这些富起来的也别忘了我们的旁观者——群众基础,把我们这一份文化传承下去。届时,我们是不会再经常去和国外作对比的,立足自身条件,实事求是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你们也要对自身有信心,我们这一代从教者的自信会直接决定中国的吉他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望广大吉他爱好者,拾起“初心”,砥砺前行,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标题:一封长信丨致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ikubo.cc/newswork/depth/0703727.html

最新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