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张力的意义

文章来源:知乎

作者:瞽薮

 

音乐作品其表现力之丰富、曲风之多变、呈现形式之多样,简直是不知凡几。

常听人宣扬,“音乐无国界”,这其实只能说是音乐从业人员们所希冀的一种美好的愿景——一方面,他们不愿重复,期待自己可以尝试驾驭更多变、多元化的曲风,每一部作品都在革新,都是一次自我突破;另一方面,他们期待着每一次的突破都能得到更多人认可,推出的作品都能跨地域、跨国籍,被更多人所认同、接受。

 

但事实上,从鉴赏角度来讲,对乐迷朋友们来说,每一双眼睛、每一对耳朵,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于是,要在这星罗云布、更仆难数的音乐作品之中,觅得那种妙不可言、逸趣横生的非凡之作推介于诸君,并得到你们的喜爱与认可,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加之每个人的审美理念也不尽相同,对音乐作品的高下优劣,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评断标准,这无形中又将其困难程度成几何级递增。

 

需要说明一点,音乐不同于体育,并不会有一个裁判能够强行的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判定。但是,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却也不能缺少一些最基本的行业准绳。

 

本篇文章所要做的,就是尝试寻找与探讨我们鉴赏音乐作品时,那隐藏着的基本的评判标准,找到这条“准绳”。

 

当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建立起自己对优秀音乐的界定标准时,对于音乐行业的发展,也会形成一个强力的助推。

 

当然,我决不是个自大之人,更不至于狂妄到以为自己的标准就是唯一、读者们就应该以我的标准为评判音乐的依据。事实上,这所谓的评判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我们的年纪渐长,阅历更为丰富,我们的标准和理念也会相应的更新。

 

所以,我在这里真诚而恳切的期待与盼望着朋友们的留言,谈谈您在音乐鉴赏时的理念与标准,以助我“更新”。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科学技术需要理性……;人文艺术呼唤感性……这话并没有不对,科学技术需要理性,人文艺术呼唤感性。

 

然而理性与感性,本就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理性中蕴含感性,感性中存有理性,好比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故此,科学技术在得到理性层面的保驾护航以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亦不能舍弃感性层面所给与的对于客观规律的主观判断,以及那份浪漫的气息。况且,客观与主观,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物理学的微观层面,量子力学中,量子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无论多精密的仪器也无法避免的误差,此时就需要我们人为主观的判断,而在宏观层面上,在这浩瀚而宏大的宇宙中,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内心涌现出的那份任何语言也无法表达的感慨,这又该是何其的浪漫。

 

以上仅仅从物理学层面上,略微简要的举例说明,至于在数学、化学、生物学,甚至由这些基础学科发展延伸下来的各类新兴学科中,有关感性浪漫的这一面,也都无一例外的有所体现。由于这并非本文探讨之重点,故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此打住,不再展开。

 

由此及彼,对于各式各样、各门各类的人文艺术的创作与表达而言,除了要抓住那不可捉摸、稍纵即逝的创作灵感之外,亦不可缺乏理性且客观的总结与思辨。

 

我们需要,并且也幸运的看到了,无论是在文学、雕塑、绘画、建筑,当然还有音乐等等,这所有的艺术领域中,都会有前人总结下来的经验集合而成的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以引领后来者进入这高大、宽阔、宏伟而神圣的艺术殿堂。

 

若要想建立这宏大的“艺术殿堂”,仅仅依靠艺术爱好者们那奇幻瑰丽的艺术灵感,确实还不够,还更需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存在的表达规律。

 

在我看来,艺术的基本诉求,就是表达——记录并传递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与鉴赏者寻求共鸣。

 

然而,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思想观念,可谓是千差万别,因此,找到一种人人都不可或缺的事物,并以此为突破口,求得更多人共鸣,这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突破口,就是情感,或曰情绪体验: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由它们的不同排列组合而衍生出来的各式各样的情绪体验。

 

思维方式、思想深度,各有不同,可每个人对情感的体验并没有太多的差异。有所不同的,至多就是体验这些情绪的时间的早晚而已。

 

现在,创作者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方法能够快速而有效的触发鉴赏者的这一系列的情绪体验?

 

站在鉴赏者的角度,我的答案是:营造张力。

 

比如在绘画理论体系中,线条的差异、色彩的变化、明暗的对比,这些既是绘画艺术家们的语言,用以阐释和表达他们所独有的思想情感,又是他们制造张力的方式,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而早在80多年前,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这篇文章中,就将“张力”一词引入了文学理论体系之中。随后,文学理论家梵-康纳进一步阐释: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者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由此可知,张力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事实上,在其余的艺术门类,甚至在其它的领域,比如体育竞技等,随处可见“张力”这一物理学名词。

 

显然,我无法将之一一详解,因为那将离题万里。

 

那么,在收回思绪,归往本文主题之前,将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推介给你们,里面对“张力”在艺术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创造与鉴赏有张力的艺术品(主要指视觉艺术),有着极其精彩的论述。

 

 

 

以上对张力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做了简单的陈述。

 

显而易见,作为公认最为抽象的听觉艺术,“张弛有度的表达”对音乐作品的重要程度,比起其余的艺术门类,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有人对心理声学参数在音乐张力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这些参数包括粗糙度(即不协和感)、旋律轮廓、声域、力度和速度。结果表明,听众对于音乐张力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即无论被试的年龄大小和受音乐训练经验的长短,他们对于音乐张力的判断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此,“具有张力”,是优秀音乐作品的重要基石,自然而然的,也是衡量评判音乐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那么,我们如何来界定、又该怎样去制造这音乐作品中的张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

 

由此推论:在音乐层面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矛盾冲突,例如旋律的空与满、节奏速率的快与慢、音色的明与暗……等,形成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此即所谓音乐的张力。

 

借用梵康纳的句式来讲:张力存在于相邻音符的高与低之间;相邻乐段的不同层次之间;和声进行中的和谐与趋向于和谐之间;音色的明亮与晦暗之间;节拍,哪怕是相邻节拍的强与弱之间;节奏的强劲与舒缓之间;对音乐走向的期待与音乐无限的可能性之间。

 

 

 

音乐之根本,其在于“音”,“乐”实乃“音”之附属品,是我们人为的一种感觉。因此,就让我们由声音的音高、音值、音强、音色这几大特性入手,对增强张力的方法做一番探究。

 

音高,即音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即物体振动的速度所决定。振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音的高低。物体有规则的振动形成的声音我们叫乐音,它也是构成旋律、和声等等的根基;无规则的振动形成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音,比如锣声、鼓声等。

 

综合之前简单描述的张力的定义,与乐理体系中对“音高”的界定,我们不难发现:物体振动速度的快与慢,这本身就属于张力的表现形式,而由它所决定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自然也会有张力的体现。例如无需伴奏的箫、笛、埙……等等旋律乐器的独奏曲。

 

又如,在和声体系中,1、3、5、7这个7和弦,比起1、3、5、1这个3和弦更具张力;1、3、#5这个增3和弦同样比1、3、5这个大3和弦更具张力。

 

因为,更具张力的这两个和弦,趋近于和谐但并不和谐,而当和声进行到完全和谐时,由于满足了人们的期待,情绪被释放了出来,故而张力正在被消解。

 

当然了,上面谈到的那些“极具张力”的独奏曲,绝非单纯的“音高”这一特性就能生成,而声音的单一特性所营造的张力表现,也自然无法与那几大特性综合形成的合力给人带来的冲击相提并论。

 

那继续,来看下一个特性:音值。

 

音值,即音的长短。它在音乐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仅仅与音的高低配合,就足以形成无数优美的旋律,所以它是旋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单独与音的强弱配合,不需要音高就可以组织成一个整体,形成各种各样,不同民族风格、不同体裁、不同特点的节奏音乐。

 

事实上,所谓音乐的动态感,就取决于音的强弱与长短,而长与短本身也是形成张力的必备条件。

 

音强,即音的强弱。强弱的变化,对音乐的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渐强,渐弱,突强,突弱,强后弱,弱后强等力度变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的情感浓淡的流转,反映了一定的情绪内容,是极具张力的一种体现。

 

如上所述,它与音的长短配合是形成节奏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还根据音的这两大特性,特别设计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呈现形态,它不强调旋律与和声,但非常注重律动,是一种极有韵味、极具张力的新的音乐风格,拓宽了音乐的表现力,开辟了音乐的新纪元。这一风格就是:骤停打击乐,即我们常常谈到的funky。

 

当然,如今已很少有单独的纯funky类型的音乐作品出现,它多与各种风格的音乐融为一体,尤其在融合爵士乐,即FusionJazzMusic中,常常见到funky乐的身影,以增强作品整体的律动与张力感。

 

音色,即音乐的绘画色彩。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演奏编制越庞大,配器越多,音色的组合方式就越丰富,所能给与音色变化的幅度就越大,作品的层次就越丰满。

 

 

现在,我们对张力在这四大特性下的呈现形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我们更具体一些,来看看在单一乐器中,张力如何得以体现?

 

当然了,世上乐器千万种,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无法被替代的演奏技法。我们不可能都一一为您呈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在这四大特性下营造张力之精髓,无论何种乐器,其实并不会有太大区别。

 

吉他为例。

 

当我们已能完成某一首乐曲的基本演奏之后,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乐曲演奏的张力。

 

1、音高层面,赋予更多音符的变化

 

在完成了曲子的旋律与和声的基本轮廓建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以各种技巧为旋律线加花、给和声添彩。

 

在吉他演奏中,常以推、揉、吟、颤、点,等方式作用于琴弦之上,以装饰旋律与和声的音符、增添作品之张力、渲染乐迷之情绪。关于吟弦的效果,略作解释,它主要是赋予音符音色上的变化,而在音高层面并无任何改变。

 

2、音值层面,细节决定成败

 

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吉他演奏,尤其是在指弹演奏中,常用的止音方法,并注重延音与止音的细节处理,这是一首曲子获得良好听感之关键。那么在此处不过多展开。总之,延音与止音的运用,无论对于鉴赏者还是演奏者,都是重中之重,请乐迷、琴友们务必要仔细体会与把握。

 

3、音强层面,更具动感

 

在注重细节的基础上,加之力度、速度的变化,使得整首曲子层次更丰富、情感更饱满,如此,作品也会承载起更多的情绪体验。

 

4、音色层面,细节,还是细节

 

之前提到了,从大方向来讲,音色的变化主要依赖于配器的丰富程度。然而吉他是单一乐器,指弹演奏也是一种极简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音色的变化幅度上,必然会受限。

 

这就要求无论是鉴赏者还是演奏者,必须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讲,除之前提到的,通过吟弦技法以使音色由相对圆润到相对沙哑的变化外,还可通过在演奏中,突然改变拨弦部位(比如指甲触弦更显明亮,指腹触弦相对闷暗);或者变化触弦点(琴弦两端相对通亮,中间则较陈涩);或者提拉琴弦、指甲刮弦、点弦、拍泛等等方式,以赋予音色更多的变化,增加曲子的张力,达到引人入胜之目的。

 

在鉴赏者的角度来讲,也应该仔细听辨演奏者对每一个音符的细节处理,体味那演奏过程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幻,已获得更丰硕、更充盈的情绪体验。从而体察至美之真谛。

 

需要提请朋友们注意的是,即便我们在这几个层面上都做到了丰富的变化,却也无法保证作品是否就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或者说接受程度未必如人所愿。这一点,尤其在独奏中,比如像指弹演奏这样的艺术形式里,尤为明显。理论上讲,每一次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哪怕是自己的作品,每一场演出,都具有唯一性,都是新的版本,而这些版本中,有一些则因极具张力的表演而广为流传,有些版本则相对暗淡。

 

所以,当我们观赏指弹演奏会时,即便知道了演出曲目,但我们却无法预知,甚至就连演奏家本身也无法预料当他们演奏时那一瞬间会迸发出怎样的灵感,以及由此引发的作品将要如何呈现,会在曲子的什么地方、将增添一个怎样即兴的表演?

 

这也是我热爱指弹的原因,它允许演奏家在一定框架内自由施展。所以,即便是特别熟悉的演奏家的演出,每次看他们的演奏会,都让人充满了期待。而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体现。

 

 

 

当我们对“张力”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合理的运用它之时,我想,不论是鉴赏音乐作品的角度也好,亦或是自己创作、演奏乐曲的能力也罢,都会提升一个台阶,都能得到一个质的飞越。

 

与君共勉!

 

本文标题:音乐张力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ikubo.cc/newswork/depth/07281296.html

最新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