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浪微博“夏妩君”)

摇滚乐起源于西方,是流行音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生存、发展已将近四十年。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初始期、繁荣期和沉寂期这三个大的阶段,而后赢来了新摇滚浪潮。中国的摇滚乐在借鉴、吸收西方摇滚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本土的流行音乐元素,并将摇滚乐融入到了中国的音乐体系当中,由此中国摇滚乐慢慢的成长了起来。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摇滚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关注,并在中国的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少年。

我选择了这四十年中,四次摇滚事件引发的全民浪潮,来试着说说看,我们值得记得和思考的东西。

也简单介绍一下我对摇滚相关事件的选择标准:

首先,必须是出圈的事情。就是,不仅是摇滚业内人士,爱好者知道,而是社会普罗大众都要略微知道了解的事情。

其次,不仅仅是音乐成就。不能只局限在音乐界,更多关注的是对于思想,思潮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反应和相互推动,以及里程碑事件。

最后,公布一下调查样本。出圈的判定,样本来自我周围20代,30代,40代,50代同事各一人,如果这4人有3人或3人以上知道这个事情,判定为出圈。

神:摇滚之教父——崔健在红旗下的故事,引起全民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终于摆脱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封锁。到了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而这个时期的中国文艺界也是空前的活跃,许多国外的优秀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时国外的各种文学思潮也借助这个媒介被更多的国人所熟知,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狂野的文学浪潮:文学界刚刚被解除枷锁跃跃欲试、踌躇满志的青年一代们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文学反思“运动。这个时期的音乐界,中国摇滚乐跟随着这种誓要冲破一切束缚的节拍破壳而出。

正如颜峻《地地下——新音乐潜行记》一书中所言:“这个时候,摇滚乐在中国不是被当做摇滚乐一一娱乐、宣泄,身体的需要、生活方式或60年代那样的社会运动产物一一来膜拜的,它完全是中国青年在文化层面上的神话,它的背后,理所当然的是渴望恢复人的价值的社会性需要。这有点像法国启蒙运动,而不是音乐的本质工作。用美学家高尔泰的话说,中国需要摇滚的原因既不是丰富艺术、解放思维,也不是促进商业,而是一一启蒙! '

1986年5月9日晚,在中国举办的献给国际和平年之“让世界充满爱”一一百名歌手的演唱会上,崔健抱着电吉他,首次演唱了他自己创作的歌曲《一无所有》,向世界宣告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摇滚乐,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有摇滚的时代。

1987年,崔健创作的《一无所有》在《中国青年报》上正式发表,标志着中国的摇滚乐在一夜之间诞生了。

中国摇滚乐真正的繁荣时期应该是在90年代,在崔健创作的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上市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后。崔健的摇滚已不仅仅搅动了整个社会,更是让年轻人们从他那歇斯底里的歌声中感受到了释放许久压抑的莫大快感。与此同时,这张专辑的惊人的发行量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崔健,知道了摇滚。


我想要提的是崔神那张《The redflag balls under》的专辑。

这张专辑是崔健于1994年8月出版发行的音乐专辑,为崔健最具争议的一张唱片,首次出版发行时刚上市就被停止销售。2005年再版发行。

在这张专辑之前,崔健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解决》两张专辑迅速完成了大众的音乐启蒙,也让自己成了那个年代文化的颠覆者。用摇滚义演、翻唱《南泥湾》、在舞台上“撒点野”,他巡演时现场观众的躁动都是当年的叛逆之举,而随后多年的演出禁令带来了限制和压力,但塑造了崔健叛逆英雄的形象。

在这张专辑里,崔神加入了更多元素,例如民族乐、说唱,并突出了国际化的硬朗节奏和编曲配器的多层次化,使得这张专辑的歌曲形式上更加多变,编曲更加丰富。但乐迷们始终认为,这张专辑没有完成崔健个人的突破,依旧在走“长征路”上的摇滚路线。乐迷们欣赏完崔健前两张的生猛与激情后,开始希望他能赋予摇滚音乐更多的国际流行、时尚元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国际的趋势,顺应国际流行潮流。

但这张专辑所传达给人们的信息就是:崔健的摇滚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

崔健2001年曾说:“当年我有一种情绪,但写这首歌时我没这么想。直到前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当年有的那种情绪。这个时候,我也同时发现,我的所有歌词已经不再向原来的方向走了。”

所以,当崔健还在愤怒还在进行更深度的反思的时候,他的乐迷们,一部分跟着他的节奏继续进行思考,而另一部分,已经对自主意识下的思考和愤怒累了,厌倦了。这种接受度的差异,在乐迷内部也引发了各种思考,而后,发酵到更大的范围,开始有更多的人去研究这张专辑,乃至当年一些只知道这个专辑名字的人,从专辑的名字中,也得到了某些点拨。

以这张专辑名字为SLOGEN的思考行为,席卷了当时的年轻人。

而作为崔健最富激进性和叛逆性的代表作品,这张专辑的风格更为个人化,是崔健最真实的内心表达。这也是是崔健最后一张被歌迷广泛接受的专辑。崔健对中国摇滚的启蒙职责已经完成,在随后的日子里,崔健和中国摇滚乐一起进入被边缘化的进程。


仙:梦里镜花缘——窦唯红磡摇滚演唱会,第一次大陆对香港摇滚输出

窦唯不止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那个话少的胖子。

窦唯,1969年10月14日出生于北京,中国摇滚歌手、实验音乐人。

1988年加入黑豹乐队,担任主唱并创作词曲。1991年离开黑豹乐队,组建做梦乐队。

1994年5月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黑梦》,12月与张楚、何勇、唐朝乐队赴香港“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1995年10月发行《艳阳天》。1998年年末,发行专辑《山河水》,1999年,窦唯成立译乐队,9月推出专辑《幻听》。

那么窦唯当年有多红呢?

窦唯的黑豹乐队曾是席卷华语乐坛的摇滚乐队。他们的专辑在香港发行,《Don't Break My Heart》在香港商业电台排行榜高居榜首,《无地自容》、《别去糟蹋》广为传唱。黑豹专辑的正版销售创下中国摇滚乐最高纪录,150万张,加上盗版专辑至少有2000万张。


1994年12月17日,相信很多人都记得香港红磡体育馆的那场演唱会,因为那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摇滚乐最辉煌的一夜”。而那首被许多人问是什么歌的《高级动物》,窦唯就在这舞台上唱过,成千上万的观众都曾为之疯狂。至今,有人会这么说:“真的,不看那场演唱会,我不知道窦唯有这么牛逼。”

演唱会之前,何勇放话:“香港只有娱乐,没有音乐。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还算是个唱歌的,其他都是小丑,不服气的话,大家可以出来比试比试。”引发香港歌手的粉丝集体不满,把他们的演出海报都撕毁了。为了防止演唱会发生暴乱,演出前,窦唯他们就已把遗嘱写好,万一有什么意外,就把此次演出收入全部捐给慈善机构。

而演出当天,演唱会一开场,窦唯短发黑衣,站在舞台上沉静地唱了一曲《高级动物》,他用一个一个词,写出了恐怖的深刻,48个形容词,唯独缺“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

窦唯是个天才,在音乐方面造诣极高。他唱功了得,低音位置很低,磁性而不沙哑,高音高亢透亮,但在演唱上最突出的却并不是唱功。他的演唱方式并不是有嗓音加上技巧就能完成的,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灵性。《高级动物》这首歌的后半段就是关于幸福在哪里的挣扎与呐喊,每一次呐喊都伴以长长的拖音。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被吸引住的就是窦唯一遍一遍重复的问“幸福在哪里?”单从歌曲的意境表达来看,就这一句“幸福在哪里?”就超过了很多歌手。而这也是窦唯对高级动物的拷问与怜悯。

谁也没想到,窦唯,这个看起来安静温和,一点都不像做摇滚的少年,除了唱歌一句多余的话也不讲,但一开口就充满狂野和自由的力量。没有人会怀疑这是摇滚的声音,这种矛盾,如此强烈,也如此魅惑,看一次,热泪盈眶一次。

这人间也只有他了,玩得没商量。吹笛子,摇手铃,穿着西装,唱摇滚的窦唯,真是帅炸了所有人,让整个红磡的观众都燃烧了。那场三个半小时的演唱会,创造了红磡的历史,上万名观众无视红磡严格的规定,站起来用双手和喉咙舞动、嘶吼,用双足顿地、跳跃——包括安保人员——那是红磡最疯狂的一夜,椅子被砸掉了三分之一。

演唱会结束后,这场演唱会占据了港台媒体的头条,“摇滚灵魂,震爆香江”、“内地摇滚,袭卷香港”、“红磡,很中国”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一直到今天,窦唯的红磡摇滚演唱会仍然在被各年龄段的摇滚乐迷津津乐道,那是大陆第一次对香港的娱乐输出,让香港认识了大陆的摇滚。

可以说窦唯的音乐当年曾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无论在黑豹乐队中,还是在魔岩三杰中,他的音乐还是不错的。后来窦唯就更注重个人化的东西了,而且实验的成分更多了。后期窦唯不管专辑销量如何或别人是否欣赏,他只做自己的音乐,他的歌可以没有歌词,但他用音乐来填充、来表达自我的想法。如果说前期窦唯是音乐人的话,后期他就是艺术家,就像行为艺术一样,他是用声音作为艺术——窦仙已非人间。

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摇滚就毁在了崔健、窦唯、张楚、何勇身上,因为起点太高了,就像唐诗宋词占尽风流,后人再无法超越。

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时期是中国摇滚乐最为繁荣的时期,而1994年中国摇滚新势力在香港红确体直馆演唱会的成功举办,也充分的印证了摇滚乐在华语乐坛的重要地位。摇滚乐在这个时期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媒体的赞言、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市场的热烈响应。在这种极佳的氛围下,全国选择从事摇滚乐这一行业的人员数量激增。


妖:音乐节迷思——各路音乐节如火如荼越来越多,音乐为皮利益为骨

中国的摇滚乐在经历了看似狂热和喧器的阶段以后,便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线,回到了之前他们艰难生存的地下状态。

首先,他们在创作上渐渐进入贫乏时期,其次有意识的个性张扬与拒绝商业运作,使得他们的作品在这个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中,逐渐失去了听众群市场。随之而来的,便是摇滚乐在市场中的份额不断的缩减,最终导致唱片公司也慢慢失去了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与热情。不管是那一种形式的音乐,只要想有长远的发展,那么它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就必须要和人民大众密切相关。如果远离了人民大众,那么这一种方式的音乐就必然遭受消亡的危机。所以,摇滚乐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被大众所抛弃。

但是音乐总是需要分享的,所以,出现了音乐节,这个新生的事物。

2000年,出现了迷笛音乐节(MidiFestival),这个被称为中国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狂欢节。这是由中国地下摇滚乐队的发源地——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音乐最响亮的品牌之一。

从2003年至今,每年都有几十支国内外的知名乐队受邀参加迷笛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乐迷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国内外百余家知名媒体都在关注它的动态,竞相报道与之相关的消息,迷笛又被称为最正统的摇滚狂欢节。

从每年迷笛音乐节的slogen可以看出摇滚文化的变化。2002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的主题是“向劳动者致敬”,而摇滚乐迷耳熟能详的那句“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是2004年的slogen;走到了2010年,slogen就变成了“低碳生活”(5月)和“爱熊行动”(10月),到了2016年,slogen更是与时俱进成为了“远离毒品靠近音乐”,至于2018年,则是有一点黑色幽默味道的“拒绝塑料饭盒”。

迷笛是赚钱的,而且,渐渐被圈内人知道,举办音乐节是赚钱的,那么,必然有其他类似体量的事物出现。

所以,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草莓音乐节出现了。

“草莓音乐节”其实民谣成分更多一些,是国内音乐厂牌摩登天空继“摩登天空音乐节”之后,于2009年创办的另一音乐节品牌,比之“摩登天空音乐节”,“草莓”的气质更为多元,更具有春天、浪漫、爱的特质。顺便说,草莓也赚钱了。据了解,草莓音乐节在第二年就实现了盈利。到2013年的第五届,三天入场总人数达24万人次,票房收入近2000万元,最终利润400多万。除了市场,摩登天空也备受资本的关注。

在草莓之后,又出现了珠海北山世界音乐节、热波音乐节、大理洱海音乐节等一系列或者名字越起越大,或者越来越接地气的音乐节。


作为从二次元成长起来的人,我对这样的局面丝毫不陌生,漫展/ACG展已经把这条路走完一遍了。从开始的爱好者聚会分享,商业力量提供便利和服务,慢慢过渡到商业元素越来越重,直到成为完全商业的一个活动,音乐节的发展之路和漫展/ACG展如出一辙,只是规模更大,那么音乐节必然也绕不过无序竞争彼此挖墙脚的阶段。

为了保证盈利,音乐节的“玩法”也越来越丰富。以草莓音乐节为例,观众除了在草地上野餐、玩棋牌等,甚至园区内设置了四川特色的麻将区。摩登天空旗下艺人在出场表演时,也花了一半时间用于脱口秀表演。在资源越来越多,多品牌联名的同时,音乐反而被弱化了,长此下去,乐迷是不会买账的。

2012年,摩登天空预测只有15%的音乐节赚钱,音乐节被当做一个吸引人的噱头,各种同质化的音乐节混乱上马,音乐节成为一种赚钱的大PARTY,为了利润率,管理成本必然尽量降低,果然,从2014年,开始有媒体抨击音乐节管理混乱,乱象丛生:乐队和舞台导演打架、人为操作失当、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不一而足。音乐节从最早的“精神狂欢”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参与,从最早的单纯表演到成为各种秀场,音乐节的味道也正在发生变化,也说明市场监管缺失、门槛太低导致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组织工作考虑不周等诸多市场不完善的缺陷。

音乐节带来的隐性影响也值得关注。《2016年1~8月音乐节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显示,由事业单位举办的音乐节占20%,由传媒公司和风景区举办的也占到20%。音乐节已成了地方GDP、推广旅游资源的“新名片”。

同时,资本对音乐消费市场充满幻想,据统计,2017年国内市场共有音乐节269场,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10多倍。赔钱赚吆呼的音乐节背后,音乐节的下一步是细分人群和场景升级,音乐节已经进入了商业混战,相互淘汰阶段。2018年,从北美市场开始,借音乐节行骗的案例数量开始上升,国内也出现了借音乐节之名圈钱的案例,所以,以后我们要不要去音乐节,要去什么样的音乐节,真的需要一事一议。


魔-火星大魔王-90后华晨宇引领的新摇滚浪潮

经过90年代的摇滚文艺复兴,在中国的听众中,已经播下了摇滚的种子,大大提升了摇滚的接受度,从90年之后至今的音乐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流行音乐作品也有部分带有摇滚的元素,也时有流行摇滚歌手出现。一些依然坚持叛逆和愤怒的摇滚乐手,逐渐不被地上音乐界所容纳,转去了地下发展,失去了一部分普通听众,也逐渐将摇滚做成了小众圈。

2010年之后,华语乐坛似乎失去了百家争鸣的活力,主流仍然靠一些老歌手硬撑,而新出现的流行,多为不熟悉的歌手带来的单曲——也只红这一首单曲。这种单曲虽然短时间传唱度高,却没有老歌的味道和底蕴,也无法成为经典不朽的作品。华语乐坛越来越多发泄之作,旋律简单重复,歌词强行押韵,后期制作粗糙,搭配年轻俊男靓女唱唱跳跳或者迎合审丑谋求出位吸引眼球。整个华语乐坛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格。

另外,此时的唱片公司,也在某些程度上对华语乐坛的沉寂和倒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感觉。他们更在乎歌手的利润,不问出身,只看流量,不肯花时间和成本去挖掘音乐的本质,急于发片、宣传、回本、获利,上马大量选秀节目,一个歌手热度消退就推另一个风格类似的歌手,导致推出的歌手音乐基础薄弱,音乐同质化严重。华语乐界也沦为流量为王的受害者。

同时,在“出名要趁早”的理念影响下,艺人本身也急于变现自己,宁可爆炒八卦也不花时间进修,一些专业出身的艺人也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更不会逆势而行潜心于专业,赚大笔快钱,终于荒废了自己。

这是一个华语乐坛逐渐没落的阶段,有内涵,值得长久流传的音乐几乎没有;这也是一个华语乐坛最有希望的阶段,因为听众对好音乐的期待前所未有地殷切。


华晨宇正是出现在这个黯淡的时间,担起了这份期望。

首先,他走专业路,做专业事。

都知道,华晨宇从小学习钢琴和长笛,也听了大量古典音乐曲目,具有深厚的古典基础;后来又进入了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演唱,并顺利毕业。可以说从他开始学习音乐,到他出道,有近二十年的专业积累,这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基础。

同时因为他常年收听音乐广播节目,随着时间更新的音乐广播内容也造就了他广博的音乐见闻。他听过各种流派的音乐,也了解各流派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走向。这些对于他做自己的音乐,都有很大裨益。

并且,他在大学里就组建了康熙乐队并担任主唱,多次比赛和表演的经历,让他能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加以实践,从而完善自身的音乐技能。在他身上看不到某些科班出身音乐人的僵化和理论化,反而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素养。

出道之后,他也没有分心在音乐以外的领域,集中精力在音乐上,即使是音乐相关的娱乐节目,也成为他磨练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奉献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他改编的歌曲,也全部带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有的甚至远远高过原作的高度。

其次,他本身的性格就是不断进取,尽求完美。

他在音乐综艺节目里的拼命和对自己的才华的挤压,各种通稿说得太多了,我不再赘述,只从他的几张专辑的内容和水平,可以明显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进步。

一专:《卡西莫多的礼物》

第一张专辑,据说是他听了两万首左右demo选歌而成的,然而第一张专辑里面,有流行、有抒情、有民谣、有流行摇滚。很多体裁,也很多题材,感觉上是这个孩子在试验,试验自己对音乐的把握,也试验自己和听众的契合度。在这张专辑里,已经感觉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对活出真实的自己的一种追求。

二专:《异类》

这张专辑里面,华晨宇引入了说唱元素,当然也包括了电音元素和和声元素。相对一专,这张专辑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主题更加明确,就是对真我的追求,几首歌都是力度很大地强调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同时,这张专辑也保留了他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写给未来的孩子》的温情憧憬,还是《地球之盐》的大爱,都是他心里纯净的柔软。

这张专辑和一专比起来,反叛精神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对纯粹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从这张专辑里,我看到了一个奋力挣扎,保护自己内心不被污染的华晨宇。顺便说,这张专辑是我个人觉得他说唱摇滚表现最强烈的专辑。

三专:《H》

这张专辑依然包含了说唱摇滚作品,同时古典艺术气息更加浓厚,经过一二专的试验,第三章专辑,他更敢于将一些前卫的、艺术的元素加入进去,并大胆融合古典风格,让这张专辑完全摆脱了商业的影子,成为华晨宇的个人艺术品牌。

而且这张专辑的国际化风格更加明显,《巨鹿》的new age,《For Forever》的美式轻摇滚,《我离孤单几公里》的日式ACG韵味,多元化的歌曲搭配让人不敢相信这只是一个歌手的专辑,也让这张2017年的专辑至少领先了当时国内乐坛普遍水平10年。

四专:还没出。

只从目前听到的《齐天》、《寒鸦少年》、《降临》、《新世界》和《斗牛》来说,他的音乐格局更加开阔。他突破了旧摇滚愤怒和反叛的主题,用自由与爱,开拓出新的摇滚文化,恰与世界同步前进。

从作曲和编曲的角度来说,他开始尝试更新颖的旋律线、更复杂的曲式和乐段搭配,更多层次的编曲;从音乐元素来说,他尝试了更多音乐元素,《齐天》中RAP和旋律的无缝对接、《寒鸦少年》的金属采样、《降临》的中国古风音阶、《斗牛》首发时候的交响元素等等。

就目前来看,他这是一路向前卫摇滚大步前行。而回头想一想,摇滚的尽头是前卫,前卫的尽头是古典,具有深厚古典底蕴的华晨宇,他一路如此前行,理所当然。

然后,他的自律成就了他。

华晨宇是一个真正把音乐当音乐做的人。音乐于他不是商品,而是喜好。在创作上也从不迎合”大众审美”,哪怕自己的粉丝都无法传唱,也要跟随自己的心去作歌。

在日益浮躁的娱乐圈,华晨宇绝对算个异类。众所周知如今国内音乐环境不好,“唱而优则演”似乎已经成了娱乐圈的潜规则。但华晨宇,却一直坚守音乐的阵地,从出道,到现在,每一年都有原创音乐作品问世,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

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说,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不如说,是这个时代选择了他。


他用专业的音乐作品将听众从倦怠麻木中唤醒,迅速收编了经过90年代摇滚文化启蒙,已经有摇滚功底,苦于无歌可听的摇滚迷;也吸引了有一定音乐素养,平时浸淫国际乐坛的乐迷和国外的乐迷。他作品中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于自由与爱的表现,获得了生长于富足环境,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年轻一代的普遍认可。他对作品旋律线的坚持,也让他的歌曲足够动听,收获了年龄层较高,对于歌曲可听性有偏好的乐迷群体。

所以他粉丝突破3000万大关,所以他9万人演唱会票迅速售空,所以他成为现象级歌手。

他的存在意义,远不止他可萌可骚可man的外表和他高亢华丽的嗓音。

他重新唤醒了听众对国内华语音乐的希望;他培养了一代有审美能力的乐迷——他在2015、2016年演唱会上训练歌迷音准和节奏的环节让我想起QUEEN家的弗雷迪——他的粉丝群体甚至无需预先编排就可以在他演唱会上完成中等难度的齐唱;他以一己之力完成新摇滚爱与自由的文化定义,推动新摇滚浪潮在国内的进程,推进国内乐坛大步追赶世界音乐步伐。

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华晨宇音乐作品的风靡,逐渐出现摇滚音乐人跟随他的脚步,呈现出温暖主题的新摇滚作品。也看到听众对于摇滚这种音乐形式的接受和喜爱,甚至华语乐坛开始有音乐人尝试在流行作品中加入摇滚元素。

我不相信巧合,所有的偶然都是隐含的必然。时代需要一个华晨宇,时代选择了华晨宇,他会引领一代新的摇滚浪潮,甚至会重新定义华语乐坛摇滚的发展节奏。


THE END

本文标题:中国摇滚历史中的全民浪潮

本文地址:http://www.ikubo.cc/newswork/depth/03696.html

最新曲谱